透过《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看世界

2024-11-15 15:05:41 admin

(通讯员:季蔷薇)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时,透过让我想起另一本书中一句话:“改变世界,薛兆非经济学所长,丰经改变世界观,济学讲义界却是看世经济学的长项”。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了解一点经济学,透过不是薛兆为了要以此谋生,成为经济学家,丰经而是济学讲义界想要做个明白人,搞清楚经济社会到底是看世怎么运行的,摆脱来自直觉的透过控制,学会用经济学角度来了解现代社会。薛兆

书中用了通俗易懂的丰经案例和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经济学在社会运作中的应用,其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济学讲义界“马粪争夺案”:1869年案中的看世原告请了两个帮工去路上捡马粪,那时候的马粪对农务来说可是个好东西,是一笔财富,于是这两个人干了一天,在马路上一堆马粪,由于马粪太多,就商量着第二天拿车来取,也没有对马粪做标记。到了第二天,案中的被告看到了这些马粪,就问当时巡逻的人,这些马粪有没有主人,巡逻人说不知道是谁的,于是被告就把这些马粪运走了。当两个帮工带着车来发现马粪没有了,一问之下,发现是被告拿的,双方发生争执,就闹到了法庭上。有人说马粪真正的主人是马,也就是说属于马的主人;有人说马粪丢在马路上,所以是公家的,谁都可以拿走;有人说要看原告有没有给马粪做标记,如果没有做标记,就不能怪别人把它搬走;有人说是原告经过了劳动才把马粪堆积起来的,所以马粪应该归原告所有。假如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判呢?

各种观点似乎都有一点道理,但从本质上来说,这堆马粪都是通过人类无差别劳动而创造出的财富,所以这案子实际上要裁决的是,我们到底是要鼓励人们创造财富呢?还是要鼓励人们为财富做标记?仅仅一堆马粪属于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判决背后的逻辑对后代的影响,以及对后代人行为规范的影响。当我们对案件进行极端延伸:假设有两个村发生了同样的案子,一个村子得到的结果是判给那个付出劳动堆马粪的人,那往后的发展逻辑就是大家都得到一个共识,凡是聚集了人类劳动成果的财富,就要设想它是有主人的,要尊重别人的财富,那么人们花在保护财富上的努力就会很少,创造、积累财富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强,久而久之,这个村就会越来越富裕,活的也更好。另外一个村子得到的结果是判给那个看见马粪就拿走的人,又会变成如何呢?造成的结果是这个村子的人会只要看见的东西没人看管,就可以随意拿走,于是人们花在保护财富上的成本就会非常高,直到抵消掉了创造出的财富价值,这个村的人逐渐丧失掉创造、积累财富的欲望,过了50年、100年后这个村子就会衰落甚至消亡。

案件最终也是将马粪判归给了原告,这个案子最后说的已经不是一个公不公平的问题,而是公平背后的效率权衡问题,在生活中,很多人讨论什么才是公正的,但背后其实很可能是在对效率做出考量。如果社会里每个人都积极的去积累财富,社会能够才能向好的方面健康发,也就是说,因为有效,所以公平。延伸到工作岗位上,单位、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其实也是公平与效率的产物,当企事业单位对员工工作成果,劳动付出得以鼓励和嘉奖时,就会相应得到正反馈,从而促进员工有更大的激情和动力创造更多价值,从而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友链


  • 文章

    35

  • 浏览

    769

  • 获赞

    26314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