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青岛这家公司“养活”了100万非洲人

2024-11-15 16:02:20 admin

  一朵朵小小的养活棉花,成就了一家青岛企业在“一带一路”的厉害大事业,铺就了中国企业走向非洲的青岛新路径,架起了心手相牵、司万同舟共济的非洲中非友谊之桥。

  移植“订单农业”

  直到今天,养活到非洲种棉花,厉害仍然被不少人认为是青岛天方夜谭。而早在十几年前,司万青岛瑞昌棉业有限公司就坚定地踏上了这块热情奔放、非洲美丽富饶的养活神奇大陆,开启了中国企业在非洲种植棉花的厉害先河。

  作为近代工业革命重要的青岛原料供应地,非洲的司万棉花种植历史已经有几百年。“2003年,非洲公司初到非洲时,美国嘉吉、英国普莱克斯、印度奥兰等世界农业巨头已深耕多年,市场被瓜分殆尽,竞争异常激烈。”青岛瑞昌棉业副总经理刘艳波说。

  想要在夹缝中求生存,惟有另辟蹊径。经过深入考察,瑞昌棉业将国内趋于成熟的“订单农业”模式,移植到了非洲。“非洲土地辽阔,农村劳动力充足,但是缺资金、缺技术,而后者正是我们的强项,订单农业可以很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刘艳波说。

  说干就干。瑞昌棉业将管理服务划分为地区、县、村三级,发工资雇佣当地人做“路线经理”,负责与农户签订合同,然后将种子、农具以赊销的方式发放到各家各户,并进行技术指导,待收获季节,上门现金结算收棉并扣除农资费用,实现了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物资供应、统一产品回收、统一产品加工、统一产品销售的“六统一”。

  这样一来,当地农民几乎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开展种植,实现收益。这让有着10个孩子的赞比亚人班达一家看到了希望。由于孩子多,开销大,一家人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可谓家徒四壁。虽然家里有地,但动辄几百上千元的种子、化肥、农药费用让他们望而却步。2014年起,班达跟瑞昌棉业签订种植合同,每年可领取5公顷土地所需的农资,解了他的燃眉之急。现在,班达每年可收获籽棉3吨左右,扣除公司的农资款,自己还能有不菲的收入。有了这笔收入,班达一家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在非洲,像班达这样通过瑞昌棉业推出的订单农业模式摆脱靠天吃饭、孤立无援境地,并藉此走上致富之路的农户目前已经有20多万户,直接受益人口逾百万。

  深耕“白色产业”

  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棉花需求国和进口国。而非洲是中国进口棉花的重要来源地,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棉花200多万吨。这背后,有瑞昌棉业的一份功劳。

  截至目前,瑞昌棉业已经在非洲多国从事棉花种植管理,覆盖土地数十万公顷,年收购籽棉10万余吨,可生产棉纱8000余吨。这些棉花输往中国,为国内的纺织服装行业提供原材料支撑。

  而瑞昌棉业“志不在此”,他们正在布一个更大的局,以谋求更大的发展。“棉花种植只是棉纺织行业上游的一个环节,而且利润普遍不高,想要实现更大的发展,必须向价值链的下游延伸。”刘艳波说。

  在非洲站稳脚跟后,瑞昌棉业整合行业资源,于2009年与中非发展基金、青岛汇富纺织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中非棉业发展有限公司,马拉维棉花有限公司是其在非洲投资的第一家子公司,也是我国当时在非洲投资的最大农业项目。

  三方的携手成为我国企业“抱团出海”的经典案例。“瑞昌棉业有着丰富的棉花种植资源与国际贸易渠道,汇富纺织有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再加上中非发展基金的资本力量,三方强强联手,如虎添翼。”刘艳波说。

  风正好扬帆。瑞昌棉业以中非棉业为平台,加快投资非洲的步伐。籽棉轧花、棉籽榨油、棉花纺纱、纱线织布……沿着“白色产业”的链条,瑞昌棉业加紧布局轧花、纺纱、榨油等环节,逐步构建起日益丰满的棉纺产业链。

  点亮“希望之灯”

  在非洲这块沃土的浇灌下,瑞昌棉业茁壮成长。而瑞昌棉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利好。

  在马拉维,作为中国投资的首个产业项目,瑞昌棉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就业与税收,还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直接带动马拉维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为中马之间的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架起桥梁,极大地丰富了中马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

  在赞比亚,瑞昌棉业以非洲优越的棉花生产条件为依托,成为集棉花种植、加工、销售以及棉油提炼为一体的大型企业,不仅带动了赞比亚棉花产业的发展,也给当地人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

  莫桑比克的贝拉市是郑和下西洋所到达的最远地方,至今这里仍保存有见证中非友谊的大量文化遗迹。瑞昌棉业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人力资源、自然优势以及历史渊源,大力开发农业,还一举收购了在当地经营数百年的法国CNA公司,一跃成为莫桑比克五大棉花种植加工企业之一。

  在津巴布韦,棉花是数百万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2014年,瑞昌棉业整合资源,并购了津巴布韦的2个棉花公司,一举成为津巴布韦第二大棉花企业。

  ……

  展开非洲地图,聚焦其东南部、印度洋西岸,瑞昌棉业的布局像极了一只紧握的拳头,五个指头分别是坦桑尼亚、马拉维、赞比亚、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完成在非洲东南部的布局后,瑞昌棉业开始北上,目前已在非洲西北部的马里落子。

  在这片占据非洲总面积七分之一的广袤土地上,分布着瑞昌棉业旗下七个子公司,这些公司管理着数十万公顷的棉田、7个轧花厂、2个榨油厂、1个纺纱厂,直接养活了20万个家庭、100余万人。此外,雇佣各级经理达1300多人,工厂雇佣员工2000余人,各类临时性员工5000余人,全面实现了用工的本土化。

  埃德温是瑞昌棉业赞比亚公司卡帕萨地区的一名“路线经理”,他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合同、棉花种植和收购,动员更多农户种植棉花。“去年,我的工资是每月170美元。因为干得好,今年涨到每月300美元。另外,公司还根据收购的棉花数量给予奖励。今年,公司还给我配了摩托车。”埃德温说。

  瑞昌棉业的到来,不仅带动了非洲各国棉花产业的发展,也给当地人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各国农民生活水平,让这片古老的大陆焕发出勃勃生机。

友链


  • 文章

    9434

  • 浏览

    57

  • 获赞

    3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