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芬:吃馄饨有衣穿

2024-11-15 10:07:23 admin

有“天下皆乐我才乐”的徐慧情怀,故盼天下寒士皆有衣。芬吃

小时候,馄饨每逢年初一,有衣家里总要包满满一大匾馄饨,徐慧这只匾直径起码有一米。芬吃我问妈妈,馄饨馄饨平时常吃的有衣,为啥年初一还非要吃馄饨呢?妈妈说,徐慧初一吃馄饨,芬吃一年都有衣裳穿。馄饨为啥?你看馄饨皮裹了馅上下两边对折,有衣然后再一翻,徐慧就像人穿了几件衣裳。芬吃妈妈的馄饨这番解释,让我有点疑惑,难道不吃馄饨就没衣服穿了?因为那时买布还不需要布票,想做衣裳随便做。

成年后才知道“取象比类”这词。吃汤团,象征团圆,那么吃馄饨,象征有衣穿,也顺理成章了。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的人们,盼望来年有吃有穿全家团圆和睦,是最朴素的心愿啊!

中国人的词典里,对衣和食两个字,有诸多说法,光成语就不少。比如:丰衣足食、节衣缩食、锦衣玉食、敝衣粝食……这些成语都是把“衣”放在“食”前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颠倒了,认为吃比穿更重要。但是请别忘记,自然界只有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才会穿衣服啊,这是原始人摆脱了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衣裳除了遮风避寒的需要,更是人知耻遮羞捍卫做人尊严的必须,因此衣裳也成了人的第二张脸面,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即便普通人出席喜庆场合或参加重要活动,也会比平时更注重自己的穿着仪表,这是文明人应有的礼貌和彼此间的尊重。人世间,如果一个人寡廉少耻,做出不像人干的事,旁人就会送他一顶“衣冠禽兽”的帽子,而不会骂他是“吃饭禽兽”, 因为禽兽也吃食。古人造句用词,孰先孰后总归是有道理的。

我少年时代读过一部已记不清篇名的小说,其中描绘的一个情景至今难忘。那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剿匪工作队到达某山区一个村寨,因为一位村民为剿匪出了大力,工作队临走时问这位村民需要什么,他说需要一点布,或者随便送给他们一套什么衣服也可。工作队这才想起他们刚才进屋时,老乡的两个女儿和妻子都躺在床上用破被盖着。老乡说三个女人只有一套旧衣衫轮流穿,也已经破得几乎不遮体了。当时年轻的我,读到这儿,眼泪早已下来。有衣穿,是人最起码的生活底线,在她们却如此艰难。

几十年后,我听一位企业家讲他的故事。他办的企业,产值巨大。然而他的穿着都不是名牌,一件风衣就穿了十多年。他讲起了他的身世。幼年丧父,全靠寡母把五个子女抚养大。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永远都是穿哥哥姐姐穿下来的旧衣服。有一年他吵着要穿新衣服,妈妈对他说这次过年你就会有新衣裳了。到了年初一早上他睁开眼,真的有件新罩衫在枕头边了。这件新罩衫是妈妈除夕夜踩了一夜缝纫机,用各种碎布条拼接起来的。因为家境贫寒,妈妈除了白天上班,晚上还接一点缝纫活贴补家用。裁衣服多下来的一些碎布条,平时都攒着没扔掉。妈妈对他说,穿好新衣服,去给隔壁叔叔阿姨拜个年吧,让他们知道咱家小五也有新衣服了。于是他跑到左右隔壁去敲门,邻家叔叔阿姨见到他,摸了摸他的新衣服,笑了。他说我永远忘不了邻居那带着怜悯的复杂表情。

听到这样的故事,我才理解了这位企业老总,为何企业壮大后坚持年年做公益,每临冬天,他都要带领团队驱车几千里奔赴贫困地区,为那里的人们送上被褥和棉衣。这位老总有着“天下皆乐我才乐”的情怀,故盼天下寒士皆有衣。(徐慧芬)

  • 文章

    33

  • 浏览

    1817

  • 获赞

    298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