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游神”为何那么火,年轻一代“挺神将”到底挺的什么?

2024-11-15 13:41:38 admin

火出圈的游神“游神”,无疑是福建今年春节里最走红的民俗之一,越来越多的为何人奔赴福建,亲身感受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那火年轻祈福民俗文化。所以,代挺到底即便春节已经过去,游神但在福州等地,福建鞭炮齐声、为何敲锣打鼓的那火年轻“游神”活动仍在热闹进行,甚至还将持续两个月之久。代挺到底

“现在整个福州几乎一天都有几十场,游神之后每个月其实也都有‘游神’,福建只是为何变成一个月一两场。”福州江边村“80后”村民郑国良,那火年轻从小跟着父辈接触“游神”,代挺到底在他和很多身边人看来,“游神”更是一种需要不断发展和传承的传统民俗文化。

这一点,在当地早已形成共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扛起神像“游神”的同时,也担起了将这项非遗项目传承下去的责任。

△“游神现场”视频 由受访者提供

代代相承的民间“游神”

“游神”,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以闽、粤最盛,也称“迎神”“抬神像”“神像出巡”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或其他喜庆节日里,又或者诸神圣诞这一天,到神庙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2000年左右,仍在读书的郑国良从父辈手中接过了“社”,成为当时“80后”一代最早接“社”的年轻人,“我们这儿‘社’就是神将东家的意思,神将也就是我们非遗项目里说的‘塔骨者’。”郑国良接到手中的“社”,从他爷爷一辈传到他手中,已是第三代。在江边村,算是老“社”之一。

郑国良向潮新闻记者介绍,“游神”最早在明代就有,但到清中期才真正兴起,“游神”则是由“傩舞”演变而来。“傩舞表演者脸部套上面具畸形表演,而神将则将之扩大化,使其形象更为高大威猛。”他表示,福州这边的“游神”主要分为巡境大游和开关小游,其中“境”代表一个村,“巡境大游就是每一个村每年固定不变的时间,会把村的主神和全村的神将集中起来绕村,平时就是‘博杯’(将两个约掌大的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圆弧凸出之筊杯掷出)后,神将同意,也能出来。”

博杯。 受访者提供

在福州,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主神,即便有相同的主神,但在服饰外观等设计上也会略有不同,神将也同理,“比如最近特别红的赵世子、赵二世子、张世子等神将,不同的村都有,外观上可能就会有细微不同,但肯定也是年轻帅气的样子。”

在郑国良的儿时记忆里,他跟在父亲身边,参与“社”的大小事务,从敲锣打鼓和抗龙旗开始,到成为神将的扮演者,再到完全接手“社”的事务,“2019年前后,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成立了关于游神的传媒公司,承接福州地区游神的相关业务。”如今,他是福建迎将文化传媒的负责人,初衷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这项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同时也想将“游神”搬到线上。

“在我们福州人的心里,这是几百年传承下来的,如此延续下来就变成了一份责任。”在郑国良看来,“游神”来自民间的民俗文化,多少带着一些神话传说,而最早“游神”是为了保平安祈福,把负面的除掉,“‘游神’转一圈就等于降福一样。”

初高中时,郑国良觉得参加“游神”纯为了兴趣,感觉好玩,但年纪渐长,他说,这就慢慢变成一种传承和责任在心里,“如今我们这些‘80后’、‘90后’早已退居幕后,更多的是‘00后’‘10后’在组织和执行。”郑国良现在上小学的儿子,每年也会在“社”里帮忙敲锣打鼓或抗龙旗。

老“游神”迎来新拥趸

如郑国良所说,“游神”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和传承,也变得越来越“年轻化”。在福州长乐不少出圈的“游神”活动背后,也有当地的年轻人的深度参与。

“我们‘社’成立到现在有5年了,一共30多个人,年纪最大的就是‘90后’,其他差不多都是‘00后’。”在长乐潭头边兰村有一个“田兴社”,“社”的负责人之一姜图灿出生于2005年,是个标准的“00后”。

虽然年纪不大,但这群“00后”却将自己的‘社’打理得有模有样。“给神将穿衣服有规矩,要关上门,外面的人不能看。”虽然还是贪玩的年龄,但当姜图灿聊起自己负责的工作时,透露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游神’结束我们也会一起聊一下,看看服装怎样打理,帽子什么都要弄一下,弄完之后再放好,然后就和大家一起去吃饭一起玩。”说到和社员们结束“游神”后的活动,姜图灿才会显得轻松一些。

他坦言,刚加入田兴社时,自己对村里的“神将”及“游神”这项民俗文化并不是很了解,更多的记忆是小时候父母的多番提点:“小时候去看‘游神’,家里人一般都会跟你讲,不能乱说乱碰,要尊敬。”随着加入社团的时间越久,姜图灿对于“游神”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有一刻我就突然喜欢上了。”

田兴社社员们与“神将”。由受访者提供

当地把神像称之为“塔骨”,每年都会有新的塔骨被塑造出来。在塔骨里面扛着神像巡游的人则被称作“挺神将”。在当地,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神将”,村村不相同,姜图灿告诉记者,有些村里甚至有100多位“神将”。他所在的田兴社,有10来位“神将”。

“挺神将”会在队友的帮助下,从塔骨的下方钻进去,就像肉身上了一身机甲,出生于2006年的林宇镐就是田兴社中负责“挺神将”的人。

“我小时候我爸妈会带我去看,但我有点不理解,也有点害怕。就感觉为什么那么高的一个人,然后衣服也怪怪的,有的脸比较凶,有的好看,直到年纪大起来才会好一点。”林宇镐回忆,在自己十三四岁时,开始慢慢喜欢上“游神”,也越来越理解这种民俗文化背后的点滴传承。

“我从2年前开始扮演‘周将军’这个角色。”“周将军”的神像约有60斤重,每次“游神”需要6个小时左右。可一说起“挺神将”,林宇镐却从不喊累,目前正高三的林宇镐,也面临着学业压力,但他坚定地表示自己也会一直将“游神”传承下去。

“把神像请出去的时候,看着别人拍照,感觉自己好帅。”姜图灿骄傲地说。

用“眼见为实”来打破误解

随着“游神”在今年全网的破圈走红,越来越多的游客也来到福州的各个村子里,感受当地与众不同的“游神”文化。

今年春节期间,浙江杭州的佳佳和家人一起到福州市洋下村看了一场“游神”,“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文化,看完后确实大为震撼。”她感动于,福州能将这项传统的民俗文化如此完整的传承下来,“我看到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据此前报道,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林国平研究认为,福建民间信仰发达与历史、自然、社会因素有关,福建人的祖先从中原躲避战乱南渡,带来先进技术和文化信仰,有力推动福建民间信仰发展,加上自然灾害、疫病及战争械斗等社会矛盾,促使民众寻求神明庇佑。

作为一项非遗项目,郑国良说,福州几乎每个参与“游神”的村民都是非遗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人,“每个村都有各自的特点,没有说一定谁来传承。”

在江边村,大约有四五十个“社”,其中三分之一是由00后成立的新“社”,“现在因为兄弟姐妹少了,所以以往家族成员为主的‘社’,现在大多以个人或朋友的形式组建出现。”而神将也随之年轻化,“以前最传统的神将,他们的衣服多为光板添一些花边,现在就非常豪华了,有些定制的衣服甚至要好几万,工期长达两年。”

火出圈的“游神”也让今年福州的游客爆满,“去年还没有多少游客,现在村里一场‘游神’差不多一半以上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但出圈的同时,避免不了一些对这种非遗文化不甚了解的人,对之产生误解。姜图灿就表示,“游神”在网上爆火后,他就不再在网上看“游神”的视频以及阅读大家的评论了,“(评论)有好有坏,但有些人乱说,我就觉得很头大。”姜图灿表示,很多网上的说法并没有依据,这点也让他觉得不满,“‘游神’并非迷信。”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的陈东和王建英也曾撰文表示,民俗艺术的本源是其传播与发展的内在根本,一为支撑民俗艺术饱满形象的文化内涵,二为情感思想在民俗艺术符号中的本真显现。传播过程中对其本源的守护,是对内在文化底蕴与民族情感的跨地域守护,有助于稳固民俗艺术的根基和灵魂,更有助于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我们欢迎大家来当地体验一下,也可以与当地的社员聊一聊,这样会更了解。”林宇镐也建议对“游神”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可以来当地看看,在现场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民俗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力。

友链


  • 文章

    29777

  • 浏览

    73386

  • 获赞

    5678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