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探秘:三国鼎立是因为流传下来观念的原因?

2024-11-15 11:03:28 admin

  东汉末年,国探诸侯争霸,秘国战乱四起,鼎立刘备曹操孙权逐渐形成蜀魏吴三足鼎立的因为原因局面。之所以出现三国的流传分裂,从本质上说是下观由两种观念造成的。

  其一是国探分封制思想的残余。在分封制时代,秘国各诸侯国人民都有各忠其君的鼎立观念。自秦汉以后,因为原因废分封行郡县,流传大范围取消诸侯国,下观实行中央集权制。国探但是秘国人心是不可能在短时间迅速转变的,总会有所残余。鼎立

timg (16).jpg

网络配图

  汉朝的士大夫,供职于州郡的,都尊其长官为君。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有“主公”一词,只要他是一行政区域的最高长官,总有一群人跟在屁股后面一口一个主公。有事则为主公尽忠,主公死后则为其戴孝,正真会考虑天下共主汉献帝的甚少!

timg (18).jpg

网络配图

  其二是南方风气的强悍。南方人表面上看,操着吴侬软语,似乎温柔平静;但内心里却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倔强的很,不甘人下。赤壁之战时,其实孙权完全没有联刘抗曹的必要,所以张昭等一批文臣都主张迎降,只有周瑜与鲁肃主张抵抗。

  《三国志》载周瑜的话,说曹操名为汉相,实则为汉贼。这其实是裹挟众人的门面话,试问东吴的君臣,自始至终,何曾想到过汉朝,何曾想到过献帝?这句话在当时东吴朝廷,能蒙谁呢?主和与主战双方,考虑的都是东吴政权本身的利益最大化,而非曹操合法性问题。

timg (17).jpg

网络配图

  从客观形势上考虑,主和是最符合东吴政权利益的。从当时力量对比来看,东吴的胜算甚微,而接受汉朝的册封,不仅可以保存实力,而且东吴政权只不过是名义上受制于汉朝,实质仍然是自由王国。

  而主张对抗曹军,最坏的结果是兵败国灭;即使侥幸胜利了(历史果然如此),东吴也会元气大伤,结果不过多得了几块地盘,但却平白无故的多了个竞争对手(刘备)。孰优孰劣,可见一斑!

  张昭等文臣其实并非软弱无能,而是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胜败得失,孙权主战与其后来称帝一样,都并非理性地考虑,只是一种倔强之气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文章

    76129

  • 浏览

    96

  • 获赞

    6411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