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临床医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系统整合临床课程改革

2024-11-15 17:38:00 admin

    新学期伊始,华西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05级同学们发现,临床临床开设了近百年的医学院学临床核心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在他们的习实学发系统课表上竟“消失”了——而替之以一个新的课程名——“系统整合临床课程”,按照全新的践科教学大纲,他们将在12周、展观整合141个学时的深化时间里,按照模块(Module)依次完成呼吸系统、课程循环系统、改革消化系统三个系统疾病的华西课堂学习、见习和病案讨论等学习环节——这看似一般的临床临床教学排程变动背后,却可能是医学院学华西医学教育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

            背景——整合的习实学发系统趋势
   半个世纪以来,“细分”成为了推动医学科学发展的践科重要力量——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与渗透,使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展观整合而迅猛发展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也不断与医学科学交叉融合,许多与医学相关的横断型、综合型、边缘型的交叉学科不断产生。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庞大的医学体系逐步形成,随之产生的问题是医学课程越来越多,教材和各种医学专著越来越厚,年轻医生的视野却越来越窄……。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要求“课程整合”的呼声越来越强,从1952年美国西余大学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模式,到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的课程模式,从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新途径”  (New Pathway),到日本筑波大学综合医学课程的“筑波模式”,尽管各国各校的整合程度和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但都体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点,即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建立整合课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目标从“学知识”改变为“学习并综合应用知识”,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制定的2009年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紧密结合医疗卫工作实际,采用按系统疾病来编写考试大纲,更加重视疾病诊治、知识整合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国内医学院校中,关于系统整合课程研究和探索方兴未艾,汕头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都在探索完善主要针对基础医学课程的系统整合方案,但在临床核心课程的整合方面,四川大学率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调研——找问题与循规律#p#分页标题#e#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改革”不是为“变”而改,也不是为“新”而改,而是为使事物发展符合其自身的科学规律——医学课程改革要符合医学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中国的医学课程改革要符合中国国情,我校八年制医学教育要打上深深的“四川大学”烙印。
   找准问题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在延续多年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课程体系中,内科学、外科学自成体系,泾渭分明,内、外科教师之间在教学上鲜有交流,有的教学内容(如部分疾病的机理、诊断等)可能会重复讲授,而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按照治疗手段区分的内科学、外科学之间的界限已变得模糊,——更重要的是,病人不会按照“内科”或者“外科”来生病!所以,遵循医学科学和医疗工作的科学规律,以“人”为本,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引导学生从“生理-心理-社会”的角度全方面理解和处理病人的健康问题,将教学理念从“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成为临床课程改革的动力和目标。
   近年来,华西临床医学院按照四川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要求,以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整合式的课程改革,开设了“临床医学导论”、“科研能力培养模块”、“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医学生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神经科学”等全新的整合模块课程。在取得一定的整合课程管理经验基础上,于2007年启动了“系统整合临床课程”教改项目,组织专家开展了前期的调研工作,先后参考了北美排名前11的医学院校、香港中文大学等学校的医学课程方案,也将原华西临床医学七年制的内科学、外科学课程内容做了仔细的分析,广泛收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在新课程的设计上既吸收外来先进经验,又符合四川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同时保持百年华西医学教育的传统特色。
   临床课程的整合改革能在我校推行,有着深厚的基础——从学院层面的“院院合一”到基层教学单位的“室科合一”,保证了推行改革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细分”与“整合”的平衡发展、科学运作加快了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的医疗、科研工作的跨越发展——医疗空间按照器官系统科学设置,医疗工作中高级医生细分专业,“医生跟着病人走”,又通过跨学科的交叉学组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更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径路;科研上临床主动结合基础,形成合力推动学科建设……这些都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能够以器官系统为基础整合学科知识,建立整合课程,以解决临床问题和能力培养为导向。#p#分页标题#e#

            组织——跨部门协作、跨学科合作
   在华西临床医学院“从树干到树枝”的教学改革理念中,按照矩阵式的管理运作模式来形成组织合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热情是教改的“主干”,也是实施教改的前提和关键,也只有建立了一支坚实有力的教学团队,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才能“枝繁叶茂”。系统整合课程的教改更是如此——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院长石应康教授亲自指导课程方案的设计;教务部牵头细化了课程设计,出台了《整合课程管理办法》,推行“课程负责人”制度,教辅办老师细心周到地为一线教师做好教学服务工作;内、外科教研室负责课程的协调运作、质量监控,并组织相关科室、教师联合编写教学大纲、联合备课,不同学科领域的医生们团坐一桌,在热烈的讨论中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处创新、每一个改进,都是团队智慧的结晶,多科合作的产物。

            实施——以疾病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
   在具体进度安排上,每个系统的疾病被“模块化”,讲习内容相对能够同步;内、外科的教师合作完成同一疾病的诊疗讲授,倡导启发式的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大课的学时有所精简,临床见习、病案讨论得到加强,鼓励使用PBL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基本覆盖了最新的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对知识和技能的全部要求。
大力提倡非标准答案的考试,在课程成绩中,平时成绩的比例提高到40%,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临床能力的考核,将考勤情况、床旁提问、见习表现、病案讨论表现、病历书写等作为考核依据,笔试采用多选题、问答题、病案分析题等多种题型,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

   这一全新模式课程的实施本着积极稳妥、质量至上的原则,正逐步完善各个教学细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全院师生有决心,有信心探索一条符合长学制医学教育规律,铭刻着川大烙印、华西特色的教学新路——正如石应康院长在课程教学大纲序言中所说——“变革之路不能一蹴而就,创新之事也非一劳永逸。愿我们师生铭记铮铮的医学誓言,铭记天下患者的灼灼目光,努力笃行,止于至善!”
(教务部:卿平)

 

友链


  • 文章

    861

  • 浏览

    8

  • 获赞

    535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