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之战:明军抗清的最佳表现

2024-11-15 12:46:48 admin

  纵观276年的浑河明朝历史,与八旗的明军战斗堪称明军最不堪回首的记忆。除了关内的抗清遵永大捷之外,明军可说是佳表无一胜绩。然而,浑河明军在关外同样有发挥较好的明军战役,其中的抗清典型例子就是1621年的浑河之战。

  1621年,佳表平静的浑河辽东边陲突然战云密布。一名从后金逃回关内的明军汉人奴隶带来了一个令朝廷大为惊讶的消息:后金首领努尔哈赤正在赶制云梯、盾车等攻城器械,抗清准备攻打沈阳。佳表

  自古以来,浑河沈阳一直是明军辽东的核心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清后金如果想要称霸辽东,那么就必须拿下沈阳。明朝也深知沈阳的重要意义,于是加紧备战,派出了两支地方精锐——浙军和川军奔赴辽东前线。总兵贺世贤则统领一千亲兵和数万辽东军固守沈阳、等待增援。

  从战略角度出发,明朝方面的宏观部署并无问题,但在细节上却问题多多。守卫沈阳的部队成分混杂,虽然勇敢善战,但是忠诚却是问题。他们能在顺风局乘胜追击,也会在逆风局中一哄而散。至于叛国投降,那更是毫无心理负担。

1539589770710455.png

  总兵贺世贤同样问题多多。他虽然武举出身,作战勇敢,却是个地道的酒鬼莽夫。简言之,此人有冲锋陷阵之能,却无统帅千军之才。

  朝廷派来的两支援军也同样令人担忧。以浙军为例,虽然戚金是名将戚继光的侄子,但是戚继光留下的精锐部队根本不足以在北方边境的高强度作战中,取得优势。由于军饷不足,之前损失掉的部队,根本难以全部补足。甚至连将领作为私人精锐的家丁力量,都是在北方重新募集的。戚金本人也是临时调往辽东统领浙军,之前的经验非常有限。此时的3000浙军,已经是东南地区所能抽调的最强军力。

  相较而言,一万人的川军要比浙军情况稍好,但他们依然良莠不齐。除了后来赫赫有名的女中豪杰秦良玉之外,领兵的将领中还有因劫掠土司家而被贬职的游击周敦吉。这样两支互不熟悉、从未配合作战过的部队被临时凑在一起,在磨合阶段自然会产生不少摩擦。

  起初,两军之间只是口角之争,随后又迅速升级为械斗。在械斗中,人数占优还多使用大盾长矛的川军,把浙军血虐了一番。不服气的浙军就跑回营地,调来火炮助战,射击方阵。这场械斗还殃及平民,两军驻地周围的民房都被火炮轰塌了。最后,为了平息朝廷的愤怒,秦良玉被迫上表谢罪,这才算勉强平复了两军间的敌对情绪。但这无法改变双方统帅各怀鬼胎,互不信任的局面。


  当川军和浙军大打出手之时,后金军已经对沈阳发起了围攻。在扫清了沈阳周边的堡垒后,清军却在沈阳城下,停住了脚步。由于当地是明朝的军事重镇,因此修建了当时东亚数一数二的砖石城墙。双层城墙高达8米,厚度也有10米左右。对于缺乏重型火器,也没有抛石机的后金而言,要想攻破这样的坚固防线,确实难度不小。

  努尔哈赤到达沈阳后,但他并未急于攻城,而是派出小股骑兵侦查城防。守将贺世贤见状,率家丁主动出击,斩杀了四名后金骑兵。努尔哈赤见状,便下令继续围困沈阳。

  次日,后金军派出一队骑兵前往城下引诱贺世贤出战。贺世贤果然中计,紧追不舍,不料正中后金军埋伏,在后退回城的途中身中数箭而亡。眼见贺世贤中了埋伏,城内另一位总兵尤世功也率部出城试图救援,却同样因为战斗力拙计而不幸阵亡。

  擅长骑射的满洲骑兵

  眼见明军连损大将,后金军趁机大举进攻沈阳城。失去总兵的明军士气大跌,相比已经杀红眼的后金将士,显得如弱鸡一般,毫无抵抗力。更加糟糕的是,部分守军在重压之下,决定叛变。他们放下吊桥,大开城门,让满洲士兵径直杀入。就这样,后金军迅速击败了肉搏能力低下的明军,拿下了辽东重镇沈阳。

  在得知沈阳陷落的消息后,浙军和川军停止了扯皮与械斗,一致同意撤退。但川军游击周敦吉却为了让自己将功赎罪,坚持请战。毕竟在他看来,此时军中尚有名将秦良玉坐镇,全军士气正旺。如果现在不与后金军交战,将来想要再立功,就没什么机会了。于是明朝援军改变撤退计划,选择在浑河与后金军交战。

1539589799531213.png

  虽然明军统帅勇气可嘉,但要想让不久前还争斗不休的川军和浙军合兵一处作战,并不现实。于是两军统帅决定分兵作战,周敦吉和秦良玉的兄长秦邦屏带着川军驻守在桥北,浙军则驻扎在桥南。

  努尔哈赤得知明军分兵的消息后,立刻下令右翼部队对川军发起攻击。但后金的精锐部队红甲军或许是认为明军不堪一击,竟然连棉甲和盾车都不用,就与川军展开战斗。等到与川军交战后才发现,这支明军并不好对付。后者习惯使用白杆长矛,又有装备大盾牌的刀盾手掩护,并不忌惮轻骑兵式的普通攻击。在两位统帅的指挥下,他们与后金军作战不落下风。在战斗中将上千名八旗骑兵击落下马,并且生擒了一名参将和两名游击。

  若浙军在两军相持时加入战斗,明军将能赢得优势,迫使努尔哈赤暂时退却。然而浙军并未加入战斗,习惯了静态防御的他们,根本不敢离开自己的设防车营。眼见无法打破川军防线的努尔哈赤,便下令更多八旗军队一拥而上。

  后金军凭借数倍的兵力优势,不断策马齐射方阵。一些满洲步兵与投降的汉军,也使用弓箭和火门枪射击结阵的川军。通过连续三次冲锋,川军终于开始崩溃。在激战中,两位统帅周敦吉和秦邦屏均被斩杀。

  在川军在桥北激战的时候,浙军已经在桥南布置好了车营准备迎击。虽然他们是戚继光战术思维下的明军精锐,其实根本不能同真正的强者相提并论。他们所仰仗的不过是装备更齐全些。这些浙军战车上,不仅有威力较大的佛朗机炮,士兵中也有不少擅长使用火绳枪射击的部队。正是靠着犀利的西洋火器,浙军才暂时压制住了后金军的攻势。但仅有3000人的浙军,显然难以保持对后金军的压制。更为致命的是,他们随身携带的火药数量并不多,难以喂饱手里的佛郎机炮和火绳枪。开打后不久,浙军士兵们的火药就渐渐不够用了。

1539589823104065.png

  此时浙军将士突然得到一个好消息:一支3万人的援军即将抵达战场。得知援军将至,他们便重新振奋精神,继续与人数众多的后金军作战。

  然而,这支援军却辜负了浙军将士们的期待。他们虽然人数众多,但赶到战场后并没有立刻投入战斗。作为辽东本地部队的他们,习惯性的先驻足观望,随后派出千余人的侦察队去刺探情报。这支侦察队在途中与后金将领雅松率领的小分队相遇。雅松见明军人多势众,便无心恋战的逃回营地。

  努尔哈赤看到后金阵中竟有如此懦夫,便将雅松怒斥一番,又改派儿子皇太极率部出击。皇太极不负父亲之命,仅率数百骑兵便成功击退了尾随的明军本地追兵。未来的天聪汗,还带着部下一路杀入明军营中,冲破了明朝援军的防线。

  此后,代善、岳托等后金将领也率部拍马赶到,将这支3万人的明军彻底击溃。原本赶来增援的援军,现在被杀死3000余人,头也不回的奔出了战场。随着他们的溃败,还在浑河南岸坚守的浙军,已注定无力回天。

  此时天色已暗,努尔哈赤决心彻底消灭还在顽抗的浙军,给他们喘息之机。于是车营外的后金军继续在夜里发起猛攻。疲惫至极的浙军已经耗尽了火药储量,只能与后金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这些来自南方的大明精锐,在甲胄之外还披上了一层棉袄来防御箭矢。在近身战中,他们会使用竹枪和腰刀与后金军血拼。依托车营防御的他们。最终却还是寡不敌众。包括名将之后戚金在内的大多数浙军指挥官,也在战斗中先后被杀。

image.png

  明军虽然在浑河之战中战败,但他们奋勇作战的英姿,仍然让后金军印象深刻。后金军队在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居然会与明军打得如此艰苦,实在是极为少见的事情。时人不禁感慨:以前明军只要见了后金军队,立刻就转身逃跑、不敢与之交战。唯独这次竟然以少敌多、杀敌数千,堪称虽败犹荣。

  然而,明军在浑河之战中的勇敢,不过是行将就木前的回光返照。这一战不仅暴露出明军在部队协调和人才选拔方面的问题,也反映了明朝军队中真正的善战者,数量稀少:

  1 沈阳守将贺世贤虽然英勇,但缺乏指挥才能,他的贸然出击极大影响了守军的士气,需要对沈阳沦陷负主要责任。

  2 川、浙两军的指挥官和士兵虽然都素质可以,但都是临时拼凑的部队。来自千里之外的他们,缺乏默契,协同作战能力极差。这一致命缺陷也导致了两军在出征前自相残杀,友军危难之际又见死不救。

  3 至于被皇太极一击即溃的3万援军,表现则更加差劲。不仅连支援的任务都未能完成,还被后金军阵斩3000人。

  后金方面当然也存在失误。比如胆小怯战的雅松和自大贪功的红甲兵,都一度令己方的攻势停滞。但后金军毕竟有努尔哈赤这样的优秀统帅,又有皇太极、代善这样的悍将。他们也及时调整,成功带领后金军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一个王朝的真实实力到底如何,往往可以通过一次大规模战役的前因后果来窥探究竟。当一个帝国坐拥东亚大陆的全部土地,花名册上涂鸦着规模世界第一的军队,却连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可靠部队都拿不出。这个帝国无论还有多少人磕头逢迎,有多少人歌功颂德,都已是行将就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文章

    3

  • 浏览

    16

  • 获赞

    62952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