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看见杜甫的游侠本质

2024-11-15 13:52:00 admin

青少年时喜欢李白,新民侠本中年后愈加引杜甫为知音,艺评不少人对“李杜”都曾有这样的杜甫的游情感转换。李杜第一次在洛阳天津桥南的新民侠本董家酒楼见面时,杜甫对年长他十一岁的艺评李白崇尚不已,当时剑不离身、杜甫的游潇洒自如的新民侠本李白,和后世铭记的艺评侠客李白形象高度吻合,难道杜甫年轻时走侠客路线,杜甫的游也是新民侠本受偶像李白的影响?

把这个问题作为疑问之一,四川诗人、艺评作家彭志强,杜甫的游三次出川、新民侠本行程万里,艺评以杜诗为线索,杜甫的游结合杜甫的人生大事,对这位大诗人进行了一次集宏观与微观为一体的书写,他出版的《秋风长啸:杜甫传》上部,就以《游侠杜甫》为书名,把“游侠”成了书写杜甫年轻时代的关键词,也刷新了这本书读者对杜甫的印象,使得杜甫换装、换表情,重新驻扎在读者的文化记忆中。

清瘦,忧虑,心事重重,这是杜甫留给我的固有样貌,这一形象如此根深蒂固,乃至于中年的自己与其在飘渺的想象时空里相遇时,都还会被他的气场所感染。但读了《游侠杜甫》后,觉得还是对杜甫有不少误会的,起码,他并不是天生苦闷,他有那么一点皇室血脉,他祖母李氏,祖上可追溯到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祖父杜审言是皇帝近臣,“吾祖诗冠古”这一评价,显现出杜甫的底气,生母崔氏虽在他童年时早逝,但有二姑母的疼爱,他也并不缺乏母爱……之所以杜甫给后人留下偏沉重的印象,究竟是一种文化需要?还是对这位大诗人有一些误读?

写作这套书,作者彭志强随身携带了张志烈主编的《杜诗全集今注》和冯至著作《杜甫传》,《游侠杜甫》中对这两部前人作品多有引用,但引用的目的,一是为了“杜诗证杜迹”,二是为了比对释疑,这两个写作倾向,决定了《游侠杜甫》在写作态度上的严肃,以及学术层面的追求,但作者在书中的“在场”,才是这本书最值得阅读的地方——《游侠杜甫》本可以在书斋中就可以完成,但作者或驾车、或徒步,在杜甫行走轨迹的每个重要地点,逗留、徘徊、遐思,让写作者与被写对象,建立了一层感性却真实的联系,作者并不掩饰自己与杜甫隔空交流时所流露出来的情绪,而对读者而言,这份情绪恰好是走向真实杜甫的一条通道。

经过本书长达36万字的描述与刻画,读者很容易被说服,会觉得杜甫的“游侠”形象得以完整地呈现出来。首先,杜甫是天才,他七岁写诗、九岁练习书法,他的第一首诗写的内容虽无从考证,但彭志强从杜甫那句“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考证出让七岁杜甫那一次拿起诗笔的,是曾惊艳整个大唐的第一舞者公孙氏,杜甫书法虽然没有真迹传世,但在各种记载中,他也堪称有深度的书法大家……有名门血统,小小年纪便打开艺术之门,崇尚侠义精神,和祖父杜审言一样有狂傲的资本,对偶像李白也直呼其名,酒量也不输李白,如果在《游侠杜甫》中寻找“侠客”特征,恐怕得有几十条能够作证杜甫的侠客本质。

图说:《游侠杜甫》作者彭志强

在盛唐,呼唤杜甫文武双全,是理所当然的,期望杜甫成为武将,也与他的家庭背景密切相关,杜甫的远祖杜预,曾参与灭蜀之战和灭吴之战,自那之后,拜将封侯是整个杜氏家族奋斗的目标。此外,陪伴杜甫成长的父亲杜闲(担任过兖州司马),还有他二姑父裴荣期(担任过济王府录事参军),均是武职出身。再者,杜甫结识的好友们,比如李白、苏预(苏源明)、高适、岑参,甚至包括王维,在青年时期皆很向往建功立业,都曾想以武立身。

电影《长安三万里》让李白与高适的故事广为流传,但杜甫与高适的交情同样有诸多故事可写,彭志强甚至用了“金风”“玉露”来形容两人的友情,要是以后有人把杜甫与高适的交往拍成电影,恐怕其精彩程度可媲美《长安三万里》,同时,也会更多认识一位喜欢“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广交天下朋友”的游侠杜甫。

图说:《长安三万里》中的杜甫

当然,彭志强写《游侠杜甫》,并非发现或者具体书写杜甫行侠仗义的特质,而在于他从杜甫作品与言行中解读出了杜甫骨子里的“侠义精神”,事实上杜甫的友善、慷慨与英雄主义情结贯穿着他的一生。人们往往注重一个人的外在举止,而忽略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人格,《游侠杜甫》就是这样独辟蹊径,内外结合地重新讲述了杜甫。(韩浩月)

  • 文章

    21187

  • 浏览

    15

  • 获赞

    537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