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九边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一步步覆灭的?

2024-11-15 10:42:36 admin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九边的明朝文章,欢迎阅读哦~

  九塞之精锐,边的又中国之粮刍,步步尽付一掷,覆灭竟莫能续御,明朝而庙社以墟矣! —— 谈迁《国榷》

  九边的边的又由来。

  自秦汉以来,步步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就开始了分分合合冲突,覆灭在农耕和游牧之间碰撞,明朝融合。边的又于是步步边境防御就变成了王朝安稳不可忽视的一面。而到了明朝,覆灭边境防御变成了天下最大之事。明朝当时就有今天下之事,边的又惟夷狄惟大。步步于是在明朝几百年历史之中,大大小小的明蒙战争不下190次。但是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虽然心里空有着有着天下大一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梦想,但是实力不足,便开始转变策略,从进攻变成守边,封王于边疆,驻守边界,以卫所制度为保障的镇戍制度应运而生。延续着高筑墙,缓称王的基本策略,开始据要塞而扎营,在边地屯田练兵,逐步蚕食边境,敌来兵战,敌走兵耕的战略,达到征服漠北的结果。

image.png

  但是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这样无异于直接拉断了中原和塞北的经济往来,造成“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引发更大的战争;与此同时朝廷虽然号称着养兵百万,不花一钱的屯田制度,也没考虑到士兵的意愿。所种所战皆非我所有,是个人都会有私心吧,自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军民占地等问题;加上后期的靖难之役的影响,王子守边的事情,越发引起当朝者的重视;永乐大帝五次出征漠北,造成的原有基础的崩塌,所得战果和伤财程度成反比,漠南诸卫所逐渐废除或内迁只剩九边重镇。

image.png

  为了延续抵御外敌的战略,陆续建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 、延缓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形成明朝的“守外虚内”的国策。

  九边的覆灭

  九边的士兵由早期刘基的军位法形成的卫所制度演变而来,后建立都司管辖,五府掌控,由兵部管理。权权制衡,兵部有令无权,五府有权无令。兵力早期达到百万,占据明朝兵力近半。后来日益的边境消极守边,导致边患加重镇戍制度,给予边镇将领,足够的统治力,也有些拥兵自重的现象,但是这些都不影响大明的基本盘。要说开始动摇,就要从土木堡战争。

image.png

  土木堡之变——宣府镇遭遇重创

  明英宗亲率五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以近乎全军覆没的战绩,让整个明朝由盛转衰。这些或许大家也都知道,我们说说宣府的重要性。

  宣府镇作为九边之首。为啥这么说呢?

  宣府镇管辖范围是“东至京都顺天府(今北京市)界,西至山西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界,南至直隶易州(今河北易县)界,北至沙漠,广四百九十里,轮六百六十里”。这里隔壁就是北京,占据着蒙古军队南下威胁首都威逼中原的几条交通要道,一旦宣府镇失守,蒙古大军直达首都的关隘只有一个居庸关。要是连宣府镇都守不住,居庸关被破也是时间问题。

image.png

  也是因为这场战争,明英宗把宣府镇的防线,对内收缩,卫所搬移距离独石口300里,直接丧失了蒙古高原的防线,没有足够时间应对战争的缓冲,防御空间进一步收缩,促使丧失了主动权。也由此明朝进入了防御阶段,少有主动出击。

  宁夏之役——宁夏镇重创

  宁夏镇位于明王朝的西北边陲,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宁夏“背山面河,四塞险固”,自古皆为“西陲巨屏”,依靠着黄河绕其东,贺兰耸其西,西北以山为固,东南以河为险的天然屏障,发挥着“捍御北虏,屏蔽中原”的重要作用。

image.png

  就在这里发生万历三大征的宁夏之役,也就是拜之乱。明代嘉隆两朝在对防御蒙古人的问题上采取了消极防御的策略,边政日益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拜自投宁夏镇以来,四处征战,对宁夏镇以及其他边镇的兵力部署、军队实力,更主要的是对边政的利弊已有相当的了解。随后叛变,投靠蒙古,依靠资源换取兵力,导致了这场历时六个月的战争,明朝先后调集了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固原等镇兵力,耗银上百万两,粮食兵器不计其数,才平息这场战乱。

  但是这场战乱,严重影响宁夏镇的经济劳动力。尤其明军以水攻宁夏城,导致大量农田被水淹没,严重的破坏了宁夏的生态环境。加上很多百姓被拜之兵烧杀抢掠,人口农力缺乏。后期的明朝为了重建体系,还原人口,所需费用,更是万历年间所不能承担。同时为了避免再次战争的,关闭的通商口岸,导致宁夏全靠自我补给,更是带来重建的压力。

  萨尔浒之役——辽东镇重创

  万历朝鲜之役,明朝为了支援朝鲜抗击日本,在露梁一战打的日本200年不得崛起,然而同样是这样的一场战争,让辽东的精兵九万变为四万。促使辽东对女真的压力大大降低。加上万历后期财政空缺,辽东一直都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 努尔哈赤也是在此期间重振女真各部,逐步积蓄力量。 确立八旗制度, 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18年以七大恨的名义开始进军明朝。

image.png

  明朝议和失败,迫于压力,将宣府,大同兵力增援辽东,并从川、甘、浙、闽等省抽调兵力共9万多人进剿后金,然而这场战争明军战殁4.58万,辽东,北直隶,山西精锐尽数覆没。

  辽东作为明朝抵御游牧民族的重要关口,后期用于抵御后金,依靠着独有陆地和海洋防御制度,阻止外患进入,一旦辽东受损,明朝将面临着后金的虎视眈眈,也是因此后金占据沈阳,一步步蚕食大明,大明朝陷入危境。

  松锦之战

  随着后金对漠南蒙古的逐步统一,借道入侵,边军的失败,明朝财政的一塌糊涂,开始的农民起义,不断削弱明朝的军事力量乃至经济实力,乃至于明朝多次从边境调兵进行围剿,包括袁崇焕的辽东镇以及九边中最西边的甘肃镇皆有士兵入援京师,导致的边界空虚,后金则乘机出兵,夺取利益。边军需要应付农民军和后金的军队,导致此消彼长。长此以往,朝廷对于边界的掌控力日益削弱,与此同时疲于奔命的边军,更有了情绪,疲惫,导致战斗力下降。后期的军饷,粮饷的缺乏,更是进一步拉低了边军的战斗力,直至松锦之战。

image.png

  松锦之战是明、清在辽西战场的最后一仗,也是九边精锐的最后一战。宁远之战后,袁崇焕为了防卫清兵的进攻,开始着力构筑关宁锦防线。其中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凭借着关宁锦防线多次挫败皇太极的军队。皇太极吸取过去强围困锦州,攻宁远、锦州受挫的教训,制定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明军因为粮食缺乏,朝廷催促,于匆忙作战,死伤五万多人,元气大伤,洪承畴与祖大寿相继降清,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

  后续 大顺的九边,清军入关。

  明军在辽东惨败,精锐丧失殆尽。而此时李自成则迅速发展壮大,采纳了谋士顾君恩的意见,先攻占了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此后自西向东,先后战略了明九边中的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太原镇、大同镇、宣府镇以及原明蓟镇区域的居庸关,最终兵临北京城下,九边地区的沦陷,意味着松锦决战之后明朝残余的军队全部丧失,明朝大势已去,未等到吴三桂前来,北京已被攻陷,崇祯自缢于景山。此时仅剩的吴三桂,面对着清军和大顺的夹攻,放清军入关,不足一年,大顺灭。

image.png

  九边

  从朱元璋开始的诸王守边,就是在巩固明朝的政权,解决北方边患。但是九塞让整个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独立,未采取安抚政策,来促使边境稳定,而已分化,攻击;在早期明朝国力不足采取的防御政策,倒是足以抵御贼寇一时,不是长久之策。后续的永乐大帝五次出征耗尽大明财产,不得所获;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颓势一发不可收拾英宗,嘉靖,隆庆日益松弛,屯田的矛盾,兵役等等日益摧毁着大明朝的九边;万历三大征,直接一战耗损九边近半精兵,明朝对于边境的控制日益削弱,才导致后来的清蒙联合,引发更多的农民起义,崇祯一朝或许是自我作死,或许大明气数殆尽,垂垂暮朽,淡出了历史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文章

    353

  • 浏览

    3241

  • 获赞

    25636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